2023年清河门区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 2023-01-05 浏览量:1386 来源:清河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清河门政府办赵桐 文字大小:

清河门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12月21日在清河门区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徐立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清河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年初以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面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9.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6亿元,同比下降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55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8%;进出口总额完成4.8亿元,同比下降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449元,同比增长5.4%。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经济态势逐步回稳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项目高质量建设年”。鑫烨峰年产36万吨高合金智能铸造、睿诚年加工200万双皮手套、辽宁福鑫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等6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皮革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10个项目复工建设。晶步100MW农光互补发电、辽宁聚鑫牲畜交易市场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谋划储备阜矿集团50万吨煤炭仓储基地、宝威太阳能光伏支架等20个项目,为明年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积极开展向上争取争取财政资金2.54亿元,其中:年初均衡性财力补助2.12亿元、因退税弥补县区财力补助2775万元、“三保”一次性财力补助1414万元。争取上级资金项目2个,获批资金2780.6万元;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2个,拟申请资金9500万元;申报2022年沈阜对口帮扶专项资金项目1个,拟争取资金160万元申报2022年省商务厅全面开放专项资金100万元。

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在全市率先成立“招商专班”,走出去8次,请进来35次,召开4次招商引资推介会,洽谈项目29个,签约项目10个,其中签订5000万元以上协议9个,预计总投资8.83亿元。积极组织各地企业参加“进博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辽洽会”“粤港澳大湾区辽宁招商周”及“长三角辽宁招商周”等活动。

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改造升级“老字号”。支持金山电厂转型升级,谋划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阜新金山源网荷储项目,利用沉陷区土地新建300MW风光发电和300MW重力储能项目,通过金山电厂调峰、鑫烨峰铸锻项目消纳,实现“源网荷储”“绿电园区”的场景,助力“创建双示范市”。

深度开发“原字号”。皮革产业被确定为全区1号产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全省园区综合考评名次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预计全年产值同比增长11%税收同比增长118%盘活闲置厂房5.4万平方米,盘活率57.57%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富新新材料、飞翔皮革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新建供热外管线640米,完成4公里工业污水管线清淤及机器人探伤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

培育壮大“新字号”新材料产业落地生根,总投资9.94亿元的辽宁鑫烨峰铸锻有限公司年产36万吨高合金智能铸造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1月竣工投产,实现年产值30亿元、税收近2亿元、就业520人。新能源产业逐步壮大,总投资1.6亿元的风顺电力新能源风电场项目和总投资2.3亿元的德旭电力新能源分散式风电项目顺利竣工,预计2023年3月并网发电,每年可增加税收1500万元。

(三)农业发展稳步推进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6.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作物产量2.01万吨,蔬菜产量2.16万吨;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3.25万头、0.47万头、0.65万只、471.98万只;肉类产量1.32万吨,蛋产量326.69吨,奶产量372.37吨。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28.17万元,补贴面积4.02万亩,受益农户5527户。发放玉米和大豆补贴194.5万元,补贴面积3.93万亩,受益农户5514户。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承保面积达3.82万亩,总保额93.8万元。养殖业保险工作在市辖五区率先开展,总投保金额153万元。发放“7·28”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1.2万元。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安排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436.6万元,完成河西镇棚室生产扩能、福鑫牧业肉牛养殖等10个乡村振兴衔接项目,惠及245户459人,预计年人均分红800元。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130万元、占地14亩、装机容量200KW的乌龙坝镇岭东村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惠及247户642人,预计年收益8万元。

(四)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全面落实税费政策落实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427.48万元。落实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累计减免297.99万元。落实国家留抵退税政策累计退税6006.82万元。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累计免征增值税1689万元。

竭力加大助企力度。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压力,帮助10户企业推进银企对接,为其中3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447万元。降低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赁成本,总计减免费用342.95万元。落实失业保险优惠政策,共返还48户企业81.62万元。

持续优化政务环境。推进“一网通办”改革,认领政务服务事项1364项,网上可办率和进厅率达到100%。完善五级政务服务体系,以清河社区为试点,建设标准化政务服务驿站,打造10分钟办事圈,实现122项服务不出社区即可办理,并在全区积极推广,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民生保障坚强有力

积极强化社会保障。进一步保障民生支出,预计全年民生支出3.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6%。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616人,困难人员就业421人,失业转就业8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红线以下。强化社会救助措施,落实低保提标政策,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和7%,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救助金32.7万元。发放退役军人优抚金和生活补助金189.78万元。

完善“一老一幼”基础设施。总投资677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实验幼儿园,建成后将增加150个学位,进一步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规范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380万元,谋划新建1处、改扩建2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床位144张,建成后将有效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均衡发展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完成中小学“班班通”改造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实验小学荣获“辽宁省劳动教育示范校”称号。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稳步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5051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0%以上。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增全民健身器材50件,组织全民读书节、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10余次。

(六)城市建设推进有序

提高住房保障服务。1669户动迁居民解决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问题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公租房动态管理,完成5户农村危房改造187户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审核、发放、退出工作。总投资7220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860户。为老旧小区67栋楼安装声控灯,解决3000户居民急难愁盼的照明问题。

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居民出行更加便利,阜锦公路、辽小线沿线安装路灯413盏;完成清河西大街、政通路等街路4000平方米路面、1060延长米边石、130盏路灯的改造和修复,清河桥全线贯通。完成4.6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和10.7公里新改建。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城区65万平方米实施16小时常态化清扫保洁,维修、更新果皮箱200个。城市绿化逐步提升,补植街路行道树200株,绿地新植2000平方米。完成邢家屯村400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全区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7%,同比改善6.3%,优良天数及综合指数排名全市前列。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皮革污水处理厂和津源污水处理厂持续稳定运行,国考高台子断面全年无超标现象。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进展顺利,8批次8件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信访举报案件全部办结,2个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四保机制,严防信访突出问题转化为现实危害,“20681”“5677”“万件化访”三大台账案件全部化解。重要时间节点去省进京“零上访”。全年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2%,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5%,破案率同比三年均值上升7%,无涉黑涉恶案件发生,人民群众平安指数持续升高。

安全生产稳定向好。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和我省细化分解的50项具体举措,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紧盯矿山、建筑、交通运输、城市燃气等重点领域,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3次,18项重大安全隐患全部完成整改;深入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110批次,维护食品安全“全域全年”稳定。

治理体系日臻完善。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度,社区设置四级网格,农村设置三级网格,聘用网格员362名,采取“多网合一”模式,确保问题在网格内发现、在网格内解决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招聘1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5件,调解成功率100%。

疫情防控科学有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政策,科学精准落实防控措施,全面增强“六大能力”建设,全区12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冲锋在一线,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全人群疫苗接种率超过90%,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

(八)政府建设不断提升

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不折不扣完成省委第九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学习《辽宁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辽宁省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十项重点任务》,提高履行职能的规范性、严谨性。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公开政务信息1328条。全年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42件,区政协提案56件,答复率、满意率100%。12345便民服务热线平台办理诉求1570件,群众合理诉求得到积极回应。

廉政建设不断强化。持之以恒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履行“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老龄、妇女儿童、共青团、工会、残联、文联、红十字会等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工商联、档案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是全区干部职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清河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公安干警、现役军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坚守一线,以大无畏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清河门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比较多,推动转型振兴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发展潜力不足;有效投资减少,新开工项目不多;向上争取工作力度不够,政府投资项目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压力重;“三保”支出保障难。新的一年,我们将直面问题和挑战,竭尽全力做好政府工作,绝不辜负人民期盼!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202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创建双示范市”要求,积极融入“一圈一区”建设,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实干兴区”理念,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目标导向,以“三个一号”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皮革、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接续替代作用,大力实施“3+8+N”系统攻坚模式,扎实推进清河门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全力打造“厚道阜新•清河门印象”。

202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经济建设,挖掘发展新优势

坚持“项目为王”策略。持续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10个,续建10个,竣工投产6个,谋划储备项目20个,形成有推进、有开工、有投产、有储备的良性循环。聚焦“三篇大文章”“一圈一区”“创建双示范市”等战略部署,全力推动鑫烨峰智能铸锻、辽宁万唐皮革制品加工项目。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抓好消费市场恢复,积极引导鼓励商贸企业主体开展让利促销、品牌营销活动,聚焦节日消费、新兴消费,通过举办“清河门年货大街”“清河门纳凉晚会”等商业活动,加快推动批零住餐等传统消费恢复增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乡镇商贸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商直播平台建设,促进乡村消费。

全力扩大招商引资按照“主攻京津冀、辐射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的总体思路,摸清重点企业转移新动向,主动上门拜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内资到位22亿元。同时紧紧围绕皮革、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招商,依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外成功人士、中介招商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渠道资源,提高签约项目转化率

(二)深化改革创新,抢抓发展新机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实施“一号任务”着力破解企业、项目审批深化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带头重信践诺,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的营商环境最优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皮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新阶段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运行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激发皮革产业发展活力。皮革开发区一期3.1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招商引资方向,提升项目承载能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全力压缩债务存量,严控债务增量。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狠抓平台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完成科技成果2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梯级培育,新增科技中小型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1户雏鹰企业1户,组建产学研联盟1个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6000万元。

(三)优化产业结构,积蓄发展新动能

提高工业质量效益。发挥皮革产业接续替代作用,做大做强富国、富新等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2.5亿元、销售收入11.8亿元、税金5500万元。补齐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上海盛弘日处理100吨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开发区50蒸汽站项目及蒸汽管线配套工程工业污水管线维修改造工程强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支撑作用,重点推进辽宁鸿鑫新材料高端显示屏、金山电厂源网荷储+绿电园区”示范项目,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增强服务业综合实力抓好旅游业恢复,以现代农业观光、皮革工业旅游为重点,举办好河西镇第十届采摘节和第七届北方皮革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快推进阜矿集团煤炭物流仓储和中海创益多式联运煤炭仓储等项目建设,推动物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重要契机,牢牢抓住振兴发展重大机遇,统筹治理与发展,谋划拓展新的城乡发展空间。加大“三争取”力度,及时跟进争取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避险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接续替代产业培育4大类工程10个重点项目。

(四)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农村新活力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5万亩,产量2万吨以上。提高设施农业占比,扩大河西棚菜生产基地、六台村蔬菜大棚、南街设施农业小区建设规模。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突出抓好旺兴万头生猪养殖、福鑫三产融合等项目,新发展肉牛养殖大户20户、肉羊养殖大户30户,力争肉牛、肉羊饲养量突破1万头、2万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美丽宜居村建设为辐射,持续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百日攻坚战成果,在河西镇邢家屯村建设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并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持续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排查整改“回头看”工作成果,确保运维管护全覆盖。

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河西棚室生产、乌龙坝镇光伏等衔接项目,确保建档立卡户年人均分红不低于1000元。充分发挥就业平台优势,提供就业岗位不低于125个、农村公益岗位不低于71个。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鼓励发展“五小”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

(五)改善城乡面貌,创造宜居新环境

起点推进城乡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实施总投资9000万元城市排水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3800万元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排水管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确保阜钛线工程竣工通车完成农村公路4.2公里维修改造和7.3公里新改建。

高质量提升治理水平持续开展国家文明城市、省文明城区创建,全面推进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城区街路清扫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十乱”和违章建筑专项整治,严禁出槽经营、占道经营、扩音设备扰民现象,规范露天市场经营。加大三轮车、共享单车监管力度,规范非机动车行驶、停放秩序。

高标准优化生态环境坚决扛牢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整改政治责任,不断巩固提升整改成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90%以上严守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保持稳定达标排放持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管控,强化固体危废安全监管,全面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水平。

(六)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新成果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新增城镇就业600人,广泛开展就业援助、就业培训等活动,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红线以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做好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兜住民生底线。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巩固“双减”工作成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健康清河门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推进疾控体系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确保全体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体育事业高水平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全面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加快完成源头管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推行“117”工作机制,实现矛盾就地解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强化消防、危化品、建筑工程、城市燃气、食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聚焦履职尽责,展现政府新气象

强化党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执行、不折不扣推进、高质高效落实。

狠抓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

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管,发挥审计和统计的监督职能作用,进一步构建严肃、协同、高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厚植为民情怀。坚持把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政策向民生聚焦,把服务向民生覆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深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坚决兑现对群众的承诺。在兜牢“三保”底线的基础上,行政办公经费要坚决压缩,真正让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

深化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全力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持续规范政府工作流程,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执法监督,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确保重要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点工程建设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航标,新冠疫情的考验让我们砥砺奋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方位推动清河门区转型振兴,我们千金一诺、有诺必践、有践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奋力谱写清河门区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新篇章!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