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清河门区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 2021-01-01 浏览量:1985 来源:清河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夏照富 文字大小:

清河门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2月24日在清河门区

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李树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清河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清河门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守卫健康家园情暖万家的一年,是上下同心全民创卫建设宜居家园大干快上的一年,是双招双引绿色发展建设富强家园勇立潮头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民生事业不断进步,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20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3.0%;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8亿元,同比下降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307万元,同比增收3%;进出口总额完成2.2亿元,同比下降46%,引进国内资金13.9亿元,同比增长2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35元,同比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12元,同比增长3.0%。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生命至上,全民抗疫,守卫健康家园

高起点应对新冠疫情暴发。我区迅速反应,精准施策,近千名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在71个卡站、13个护社区队和15个护村队,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入我区。

稳妥做好复工复产。我们积极帮扶企业防控疫情,坚决落实纾困助企政策措施,累计减税降费1903.3万元,发放各类补助资金约1834万元,经济社会秩序稳步恢复,复工复产率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我们始终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时刻关注域外疫情形势,不断细化防控措施。利用大数据精准防控,加强冷链食品、进口原皮监管,全区保持了零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二是坚持工业强区,项目为王,优化产业体系

“双招双引活动”扎实开展。面对疫情冲击,我们灵活招商引资,线上“云招商”和线下“走出去、请进来”协同推进,共计签约项目40个,预计总投资额62.5亿元。辽宁鑫烨峰铸锻件项目及河北亚慕尔等9户皮革制品企业顺利入驻,36名高端人才、39名高学历人才投身我区。

“项目提质增效年”深入实施。全年新开工项目15个,复工项目10个,竣工项目5个。辽宁嘉泰医疗器械项目填补了我区医疗器械产业的空白;中广核8万千瓦、晶步10万千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引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辽宁翰邦废旧塑料综合再利用项目和阜新圣丽皮革废料综合利用项目推进了全区绿色发展。

“园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皮革污水处理厂升级和提标改造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处理能力从5000吨/日增长至10000吨/日,解决了长期制约园区发展的污水处理瓶颈难题,皮革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名单和辽宁省2020年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名单。盘活约6.5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完成3.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套工程和3公里污水排水管线工程,成功举办第五届北方皮革展销会,设立并启用皮革制品常态展厅,开发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稳固农业农村,保产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扶贫项目受益分红人均超过500元/年,健康扶贫实现了全覆盖,义务教育、学龄前教育保证了全覆盖和零辍学,低保兜底实现了应保尽保,贫困户住房安全隐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4个村饮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对全区2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落实、收入落实等脱贫成果进行全面走访排查,做到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做好农业稳定生产。稳定种植业生产,粮食产量14900吨、蔬菜产量22700吨、水果产量1250吨。猪牛羊鸡出栏量分别为:27600头、3500头、4000只、317.1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完成9100吨、300吨、400吨。8栋新扩建高标准蔬菜温室竣工投产,20万羽标准化商品鸡养殖基地项目完成建设,3个生猪养殖场改(扩)建稳定了生猪生产,3000亩高标准农田完成建设,百康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竣工投产,河西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大力推进。借助扶贫淘宝、直播带货等方式稳定农民增收。

切实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耕地地力补贴政策,通过“一卡通”将338.5万元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做好涉农保险基层协保体系建设工作,种植业保险投保面积2.1万亩,总投保额61.3万元,惠及1511户农民。发放农机购置补贴42.3万元,补贴农机60台次,受益农户57户。多措并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完成农产品生产田间指导,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农产品风险监测。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工作通过省专项办审核验收。

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

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区共存续企业737户,总量同比增长26.8%,增量同比增长80.5%。个体户4227户,总量同比增长21.2%,增量同比增长21.8%,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企业群众登记注册更加便利。

强力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升级改造区行政服务大厅,全区21个部门业已进驻,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梳理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全区各部门共认领政务服务事项1314项,其中依申请类和公共服务类政务服务事项647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政务服务更加便捷。

稳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及联合审批窗口,审批时限压缩至90天以内。承接下放权限26项,结合我区业务实际开展项目告知承诺审批。成立项目代办队伍,配备代办员5名,为企业提供代(帮)办服务。履行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中介和市政公用服务,将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工改审批系统,项目建设审批更加高效。

五是坚持为民服务,关注民生,建设宜居家园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争取专项资金1.3亿元,全面完善市政管网,贯通道路桥梁,特别是火车站南北向两处中断的公路全线贯通,清河桥协商重建进展顺利。棚户小区外配套工程和辽小线路域环境整治工程高标准竣工,城区排水与燃气管网项目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持续推进。32个小区完成封闭工程并引进物业服务,居住品质显著提升。举全区之力开展“创卫”工作,卫生死角得到全面清理,“十乱”现象得到深入整治,老旧市场得到维修改造,道路、绿化建立长效养护机制。全区人民共建共享创卫成果,城市品质空前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极大增强。

民生保障不断提高。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新增城镇就业8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2%以内。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生活保障金、60年代精简下放完成提标工作,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2341万元。帮助农民工讨回工资约200万,拖欠农民工工资动态清零。10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巾帼电商”、“巾帼创新创业”培训组织实施,助推妇女创收致富。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对全区3325名学生实施线上教学和错峰开学,保证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与复课之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多层次发展文化事业,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实现各村、社区全覆盖,“喜迎双节、家国同庆”文化惠民活动和邢家屯第八届采摘文化节成功举办。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引导4.9万人签约家庭医生,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实施网上阳光采购,乡镇卫生院完成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药服务区建设。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8亿元完成473户棚改回迁安置、40户农村危房改造。

社会治理持续优化。偿还债务2.05亿元,化解债务0.85亿元,争取到中央特殊转移支付资金1.46亿元,保障基层健康运转。妥善解决回迁难和拖欠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等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维稳局面持续稳定。建立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和28个居民评理说事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得到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平安清河门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商品价格稳控得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统筹推进,百姓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六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效能,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化,研讨交流常态化。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树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各项工作始终,强化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决策。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28件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率达100%,37件政协委员提案面商率、答复率、办成率达100%。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序推进,初步编制完成了本级政府26个试点领域标准目录。

作风建设全力开展。强化实干导向、弘扬实干精神、践行实干作风,“重强抓”147项指标任务有序推进。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底线。8890综合服务平台诉求办理力度持续加大,全年累计办理诉求1321件,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

各位代表,2020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十三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定转型振兴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的逆流而上,我们推进动能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潜能迸发的良好局面。在全面完成煤矿去产能任务的同时,不断推动传统行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发展。皮革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拓展,迈入高质量绿色发展轨道。新能源产业高标准谋划、推进,20万千瓦规模的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2户,服务业复苏明显。

五年的开放创新,我们破除制度藩篱,激发创新活力,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局,为提升营商环境提供机构保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事业单位117个,确保机构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实行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管委会+公司”运行日趋顺畅;完成街道机构改革,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了区、镇“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

五年的攻坚克难,我们坚持底线思维,注重精准施策,三大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五个一批”统筹推进,“六个精准”全面落实,全区累计脱贫52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有效开展,污水处理不断升级且完成第三方委托运营,积存多年的一般固废得到妥善处置且形成长效机制,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全部销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不断深化,偿还债务7.71亿元,化解债务3.47亿元,各类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五年的民心为向,我们完善社会服务,全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全区涉及民生支出11.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1%和2.3%,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均完成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红线以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教育事业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文体惠民工作深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五年的持之以恒,我们统筹城乡建设,精细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区供热达到12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维修改造城区各类道路34条,新改建农村公路120.8公里,公路密度达155.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各村“六边三堆”得到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施6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安置回迁居民3431户,对93栋老旧小区楼房进行维修改造,惠及居民4910户。

过去的五年,我们满怀感激,面对诸多困境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委的把关定向,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鼎力相助,得益于中省市直单位、公安干警和现役军人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离退休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海内外朋友的倾情关注,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务实担当。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清河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的五年,我们也不断检视自我,自觉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接续替代产业支撑力不强;二是对外开放程度低,科技创新支撑力不足;三是人口、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招引难度大;四是化解政府债务、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历史问题任务重;五是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依然明显;六是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意识还需要强化,执行落实力度尚需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更是清河门进入转型振兴新征程的新阶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发展新皮革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继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加快经济转型,构建起“一核一带三区”的产业空间战略布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民生显著改善,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开好局、起好步,推进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2%以下。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握发展形势,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开创转型振兴新局面。

202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和区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构建“一核一带三区”的发展布局,深入实施“项目牵动、产业升级、生态治区、文旅兴区、平安惠民”战略,加快转型振兴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2%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工业强区为发展方向,提质增效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提质增效皮革产业。积极谋划拓展发展空间,规划并推进皮革产业开发区二期建设。帮助现有企业提质升级,做大做强富国、富新等龙头企业。加快车用新材料、汽车坐垫、圣丽生物工程研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早日投产达效。巩固提升环保督察整改成果,持续优化污水处理体系,深入推进污染物第三方治理,进一步释放皮革开发区产能。坚持循环化改造与竞争力提升相结合,提高皮革边角料、制革污泥等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打造绿色环保生态循环园区。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确保已投产的农光互补、风力发电项目平稳运行,推进中节能、天源科创、上海禾建新能源共计5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持续完善新材料产业飞地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加快“五通一平”建设,全力推进新材料项目落地开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落地生根,扶持辽宁嘉泰壮大,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最终形成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整合优化工业资源。通过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协议退出、依法处置“供而未用”等方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闲置土地及厂房等资产的盘活利用,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四大国有煤矿闲置资产,因地制宜确定开发方向,将历史“包袱”转变为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出资,共同推动地区产业发展。

二是以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帮扶、保障“四位一体”的防止返贫工作机制,确保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建立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突出产业、就业等重点,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持续开展志智双扶,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以保障粮食安全、扩大饲草、增加果蔬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露地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引导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驴等草食动物养殖。不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深入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全面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促进山水林田路整体改善。高标准完成岭东水淹地治理工作,按照生态、生产效益“双突出”的要求,推动沉陷土地再利用、再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三是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一网通办”为主要抓手,打通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优化流程再造,压缩审批时间,减少跑动次数,为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供政务保障。以解决群众需求、服务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四个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全面加强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针对京津冀制造业产能转移,组织开展与京津冀经贸合作、企业对接等专业性交流、洽谈活动,加快推动我区转型升级。拓展与江苏盐城对口合作发展空间,创新对口合作机制,加强产业、科技、人才全方位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把推进 “飞地经济”作为壮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措施,强力推动飞地项目落地见效,带动全区企业融合发展。

四是以发展惠民为目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道路交通、住房保障、环卫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建设,为爱国卫生运动奠定硬件基础。全面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2021年老旧城区改造项目、城区排水与燃气管网建设项目,推进清河桥项目复工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进程,完善网格化管理,持续整治“十乱”现象,全力打造靓丽、文明、和谐、有序清河门。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建设好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推动人才回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推进疾控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整合现有民俗节、采摘节,药王谷等旅游资源,突出皮革制品、农业特产等旅游产品,结合“后备箱工程”计划,依托沉陷区治理,推动全区旅游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畅通妇女儿童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进一步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健全完善“后疫情”背景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依法规范信访行为,扎实开展重复访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做好“三级书记抓信访”工作,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巩固提升扫黑除恶成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狠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五是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加强政治建设,持续提升治理能力

强化党的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府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狠抓基层党建工作,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凝聚起推动清河门转型振兴的强大合力。

提升治理能力。把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总结提炼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民生保障等方面积累的好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转化为常态化、长效性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强化廉洁从政。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开展廉政建设督导和检查,主动接受各方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清廉本色,抵制不良风气,树立廉洁政府的良好形象。

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全力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勤政务实,努力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新业绩。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注重一线办公,强化跟踪问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破解难题,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各位代表,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已经绘就,转型振兴的新征程即将开启。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迎难而上,为推动清河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